生命科学学院-sky
学术成果

知行合一启新程 生物学子探秘“生命酿造”——鲁东大学学科教学(生物)研究生赴康和中学观摩优质课比赛

发表日期:2025年10月23日 11:32 文章编辑: 浏览次数:

金秋十月,硕果盈枝。10月13日至18日,鲁东大学生命科学学院2025级生物工程专业79名学生在4名专业教师带领下,赴蓝色药谷、校内实训基地及行业标杆企业开展为期6天的认识实习。本次实习以“从实验室到生产线:解码生物制造的产业密码”为主题,通过“理论筑基-实地探访-总结提升”全链条设计,帮助新生叩开生物工程产业的大门,在实践中锚定专业方向。

首日动员:锚定坐标,种下“产业认知”种子

10月13日上午,实习启动仪式在学院报告厅举行。生物工程专业负责人乔洪金老师以《生物工程:连接微观生命与宏观产业的桥梁》为题作动员报告,通过合成生物学改造微生物生产药物、微生物发酵酿造风味物质等生动案例,阐释生物工程“服务健康中国、赋能绿色制造”的时代使命。“原来课本上的PCR技术能用于基因编辑,发酵罐里的酵母不仅能酿酒还能生产香兰素!”听完报告,同学们感慨道:“课堂之外,还有更广阔的生物世界等待探索。”

接下来,专业教师团队围绕生物工程产业链全景图、实习安全规范、观察记录要点展开专题培训,发放包含企业背景、核心技术、思考问题的《实习手册》。“我们不仅要‘看热闹’,更要‘看门道’——从菌种选育到工艺控制,从质量控制到产业转化,每个环节都是专业知识的应用场。”专业负责人乔洪金老师的叮嘱,为学生们的实地探访划定了深度观察的方向。

蓝色药谷:触摸医药生物制造的“科技脉搏”

10月14日,师生首站来到国家级生物医药园区——蓝色药谷。在园区展示中心,通过观看全息投影、数字孪生等技术,学生们直观感受了从抗体药物研发到规模化生产的完整链条;走进全球单罐规模最大的哺乳动物细胞培养生产线,透过玻璃幕墙,数千升生物反应器有序运转的场景令众人惊叹。“这里每升培养基能产出毫克级的抗癌药物蛋白,背后是对细胞代谢、无菌控制的极致追求。”企业工程师结合正在生产的创新药案例,讲解了生物制药“高精度、严品控”的核心逻辑。在质控实验室,学生们通过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对比不同培养阶段的代谢产物数据,在微观世界中理解“质量源于设计”的工业理念。

校内车间:复刻经典,夯实“手脑并用”础

10月15日至16日,实习转入校内实训基地。葡萄酒车间里,学生们分组参与赤霞珠葡萄酒发酵全流程操作,记录温度、pH值变化对风味物质的影响;啤酒车间中,从麦芽粉碎、糖化过滤到煮沸添加酒花、回旋沉淀,每一步都严格遵循传统工艺;酸奶车间里,学生们调配菌种比例、控制发酵温度,4小时后品尝到自己发酵的无糖酸奶,“原来乳酸菌的生长曲线会直接影响酸奶的黏稠度和酸度”,同学们边记录数据边感慨。

“校内车间是连接课堂与产业的‘微缩版工厂’。”指导教师张玉香介绍,“此次特意设计复现‘经典工艺+分析优化’的实践环节,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发现‘理论公式如何转化为生产参数’”。

帝伯仕公司:聚焦细分领域,洞察“专精特新”路径

10月17日,师生来到国内自酿机行业领军企业——烟台帝伯仕自酿机有限公司。在企业展厅,从家用小型自酿机到商用大型发酵系统,产品矩阵覆盖啤酒、葡萄酒、精酿饮料等多场景。“我们的核心优势是将生物工程技术民用化,让普通人也能在家实现专业级酿造。”技术总监现场演示了智能控制系统:通过手机APP实时监测发酵罐内温度、溶氧量,AI算法自动调节参数,确保每一批次品质稳定。在研发实验室,学生们接触到多菌种共发酵风味调控、低温慢酿技术优化等前沿课题,并与企业工程师就“大学生如何参与产业技术创新”展开热烈交流。

总结答辩:沉淀思考,碰撞“未来方向”火花

10月18日,实习总结暨小组答辩会在学院会议室举行。10个小组依次汇报:有的聚焦生物制药无菌控制的技术难点,有的分析传统发酵工艺的智能化升级空间,还有的结合参观体验提出大学生可参与的校企联合创新项目。评委教师从专业关联度、问题深度、解决方案可行性等维度进行了点评。

本次实习是学院深化“产教融合”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近年来,生命科学学院已与12家行业龙头企业共建实习基地,构建起“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递进式实践体系。“我们希望学生走出课堂时,不仅带着知识,更带着对行业的热爱与思考”。教学副院长姜琳琳表示,未来学院将持续优化实习内容,推动教育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为培养“懂工艺、会创新、能落地”的生物工程人才夯实基础。

六天的实习结束了,但属于生物学子的产业探索才刚刚开始,带着这份对生命的敬畏与对工程的热情,2025级生物工程专业学生正向着“用生物技术创造美好生活”的目标,迈出坚实一步。

(撰稿 乔洪金 审核 邢希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