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访母校:平坝第一高级中学
回访学子:王利娟
回访时间:7.12
高中宣讲社会实践报告
作为鲁东大学学子,为回馈母校平坝第一高级中学、展示鲁大风采并吸引优秀生源,我参与了回校宣讲活动。这既是交流契机,更是自我锻炼的过程。
一、精心筹备,充分准备
我先联系高中班主任徐红英老师,敲定宣讲的时间、地点与形式。为让内容兼具吸引力与针对性,通过鲁大官网、招生办公众号收集最新招生政策、专业设置、历年录取分数线等资料,制作了精美PPT;同时结合自身校园经历,准备了生动的个人故事,以直观展现大学生活。此外,我与同校宣讲同学组建团队,多次线上开会明确分工,反复演练流程,确保活动顺利。
二、有序组织,顺利开展
宣讲当天,我提前到场熟悉设备、调整状态。活动伊始,播放鲁大宣传视频吸引学弟学妹注意力;随后通过PPT详解学校基本情况,涵盖历史沿革、学科优势、师资力量、校园文化等。解读招生政策时,重点讲本省招生计划、录取规则及奖助学金设置,助同学们清晰了解报考信息。
分享个人经历环节,我讲述了适应大学生活、选专业、参社团、做科研等故事,引发浓厚兴趣,同学们踊跃提问,我均耐心解答。最后发放宣传资料并留下联系方式,方便后续咨询。
三、成效显著,反响良好
活动中,学弟学妹对鲁大表现出浓厚兴趣,互动时积极提问,满是对大学生活的向往;活动结束后仍有不少同学围上来追问,能感受到他们对未来的憧憬与求知欲。母校老师高度评价我们的表现,认为内容丰富、形式生动,既让同学们了解鲁大,也树立了学习榜样。同时,活动提升了鲁大在母校的知名度,为招生工作助力。
四、个人感悟,收获成长
此次活动让我收获颇丰:一是锻炼了沟通表达与组织能力,需将复杂信息简洁传达,表达能力显著提升;二是重回母校交流,重温高中时光,更珍惜当下大学生活;三是看到学弟学妹的朝气与求知欲,深感责任在肩,坚定了努力学习、为母校争光的决心。
五、改进建议,未来可期
活动仍有不足:时间把控不准,部分环节仓促;互动方式单一,参与度待提升。建议今后宣讲时,细致规划时间、合理分配环节时长;增加互动游戏、抽奖等环节,激发同学们的兴趣。
总之,此次实践意义重大。我既帮助了学弟学妹,也实现了自我成长。相信通过努力,会有更多优秀学子了解、选择鲁大,为学校注入新活力。

回访学校:聊城市茌平区第一高级中学
回访学子:葡酒合2402张召熙
回访时间:8.12
暑假返茌平一中宣传鲁东大学实践报告
一、实践背景与目的
作为鲁东大学的一名学生,我深知高中阶段是学生确立升学目标的关键时期。为帮助茌平一中的学弟学妹们更全面地了解高校专业设置、招生政策及大学生活,同时搭建母校与鲁东大学间的沟通桥梁,我利用暑假时间,回到茌平一中开展了鲁东大学招生宣传实践活动,旨在为学弟学妹们提供精准的升学参考,也为鲁东大学吸引更多优质生源。
二、实践前期准备
在活动开展前,我从三个方面做好了充分准备。首先,收集鲁东大学官方资料,包括最新的招生手册、各学院专业介绍视频、校园风光宣传片,以及近三年在山东省各批次的录取分数线、录取人数等关键数据,确保宣传内容真实、准确。其次,结合自身大学生活经历,整理了“高中学习与大学衔接”“专业选择与未来发展”等主题的分享要点,准备了学长学姐答疑环节的常见问题及解答思路。
三、实践过程
1. 校园概况介绍:播放宣传片展示校园环境与设施,通过PPT讲解办学历史、学科优势(如汉语言文学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及科研、就业成果。
2. 招生政策解读:解读近三年山东录取分数线、志愿填报技巧、特殊招生政策,结合自身经历分享分数匹配专业方法,提醒“分数级差”等细节。
四、实践总结
此次暑假返母校宣传实践活动,不仅帮助茌平一中的学弟学妹们解答了升学疑惑,也让我自身的沟通能力、组织能力得到了锻炼。我深刻体会到高校宣传的意义——它既是连接高中与大学的纽带,也是助力学生成长的重要途径。未来,我将继续关注母校与母校的发展,积极参与此类实践活动,为更多学弟学妹的升学之路贡献力量。

回访学校:山东省淄博市第七中学
回访学子:生科本2402曹钰佳
回访时间:8.11
屏幕那端是故乡:一次线上返校宣讲的心灵之旅
生科本2402曹钰佳
夏日的阳光透过窗帘,在书桌上投下斑驳光影。我点击腾讯会议“开始”,头像旁亮起“主持人”标识,屏幕上弹出高中母校学弟学妹们的名字——身在大学宿舍的我,仿佛借数字技术飞回了孕育梦想的校园,这场线上宣讲成了一次深刻的心灵返乡。
起初我担忧数字界面消解教育温度,直到聊天区弹幕弹出“学姐好”“想知道大学生活什么样”,顾虑才消散。我分享大学图书馆照片、首次做学术研究的兴奋与校园四季变迁,他们隔着屏幕专注聆听,时而点头、流露向往。技术虽设下物理距离,真诚交流却能跨越信号直抵心灵,当讲到教授的风趣课堂,公屏的“哈哈哈”仿佛是母校教室的笑声在虚拟空间回荡。
准备材料的过程成了自我审视的契机。为描绘大学生活,我梳理一年成长轨迹:首次独立解决难题、社团协作、通宵备考后的曙光,这些平常经历在叙述中有了新意义。我忽然意识到,自己已是连接高中与大学的桥梁,既惶恐又自豪——我代表的是大学共同体与所有校友的形象。
互动环节的提问满是渴望:“大学生活最难的是什么?”“怎么选专业?”“会想家吗?”,背后是我当年的迷茫与期待。我真诚分享,不美化不回避,当说到“大学教会的不是全知答案,而是面对未知”,多个学子若有所悟点头。教育的传承从不会因媒介改变而失色,仍在学子间流转。
宣讲结束,会议室空了,我心中波澜未平。这场实践让我领悟:教育真谛不拘形式,屏对屏或面对面,知识传递、梦想启迪、情感联结才是核心。我们这代人要适应线上线下交融,这既是挑战也是机缘,需扎根现实亦拥抱虚拟,珍惜传统亦不惧创新。
那个下午的腾讯会议是双向滋养:我展示大学的可能性,他们让我确认自己的道路。屏幕那端是故乡与精神源头,这端是现在的我与无数可能。这场数字返乡终让我明白:无论技术如何演变,教育的核心永远是“人影响人,生命照亮生命”,而我有幸成为这光明接力中的一束微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