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学院-sky
新闻动态

提升反诈意识,筑牢安全防线——鲁东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开展“开学防诈第一课”系列活动

发表日期:2025年09月19日 19:37 文章编辑: 浏览次数:

为进一步加大防范电信网络诈骗宣传教育力度,切实提升学院学生的识诈防诈反诈的意识和能力,有效遏制电信网络诈骗案件多发态势,筑牢校园安全防线,9月中旬,鲁东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开展防诈反诈系列活动,通过“收看直播课程+主题班会+线下宣传+知识普及”的形式,在全院范围内取得了良好的反诈宣传教育效果。

活动背景

随着数字化时代发展,电信网络诈骗手段持续翻新,“刷单返利”、“冒充电商客服”、“虚假校园贷”、“冒充熟人借款”等诈骗类型针对高校学生群体的案件频发。大学生社会经验不足、防范意识薄弱,尤其新生刚入校园,易被诈骗分子利用。而高年级学生虽有一定校园生活经验,但面对新型诈骗话术时,也存在辨别能力不足的问题。

为切实守护学生财产安全与校园稳定,贯彻落实国家及教育部门关于校园反诈工作的部署要求,帮助全体学生认清诈骗陷阱、提升自我保护能力,学院特在开学阶段结合“山东省教育厅关于组织收听收看‘开学反诈第一课’系列直播的通知”及“新型电信网络违法犯罪涉诈情形”要求,组织开展防诈反诈系列活动,将反诈教育纳入开学安全教育核心内容,为新学期校园安全筑牢第一道防线。

二、活动对象

生命科学学院全体在校学生

三、活动内容

(一)用好线下课堂,分析案例、揭穿手段

结合近年来校园高发的“刷单返利”“冒出租微信号”“发诈骗短信”“拨打引流电话被行政拘留”等典型案例,通过视频讲解、图文对比的形式,拆解诈骗分子的话术套路与作案流程,让学生直观认识到诈骗手段的隐蔽性。

1.案例讲解,直观识骗:

学院辅导员组织学生收看“开学反诈第一课”系列直播,结合直播内容讲解典型案例,让学生直观认识到诈骗手段的危害性。课堂上,老师重点传授了实用反诈技巧,帮助学生建立“三道防线”:一是凡是要求转账汇款、提供银行卡密码或验证码的,一律提高警惕;二是遇到陌生链接、不明二维码,坚决不点击、不扫描;三是若不慎陷入诈骗或产生怀疑,第一时间联系老师、家长,或拨打110、96110反诈专线求助。这些可操作的方法,让学生掌握了应对诈骗的“防身术”。

2B5E2

2.知识普及,明确要点:

学院各班开展主题班会,班主任以真实案例为核心,系统讲解了校园高发的诈骗类型,包括冒充电商客服退款诈骗、虚假中奖诈骗、游戏账号交易诈骗及“校园贷”陷阱等。课程通过视频演示、情景模拟等形式,清晰拆解了骗子利用学生社会经验不足、贪小便宜或紧急需求设下的圈套,让全体学生直观认识到诈骗手段的隐蔽性与危害性。学生围绕“如何识别诈骗信号”“遭遇诈骗后如何止损”“如何留存证据报警”等核心问题,梳理关键反诈知识,重点强调“三不一多”原则(未知链接不点击、陌生来电不轻信、个人信息不泄露、转账汇款多核实),并建议同学们下载安装“国家反诈中心”APP。

24CEB

3.互动问答,强化记忆:

设置“反诈知识小测试”环节,老师针对案例细节与反诈要点提问,新生主动举手抢答,现场纠正认知误区(如“熟人借钱无需核实”“高收益兼职可信”等),通过互动加深知识记忆。

21A4E

(二)用好线上环境,强化认识,营造氛围

1.强化防诈反诈认知:

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和现场互动答题,同学们系统掌握了不同诈骗手段的特征,有效避免被诈骗。答题后各班级结合错题展开简短讨论,进一步加深了新生对“反诈无小事,警惕记心间”的认知,推动形成“人人懂反诈、人人防诈骗”的校园氛围。

2.营造防范电诈氛围:

在学院楼宇显眼处,张贴反诈宣传海报,提醒师生在校园生活中无论遇到“助学返利”、“考证保过”,还是“冒充老师借钱”、“快递丢失理赔”,都不能轻易点陌生链接,不透露验证码和银行卡信息,不盲目转账。

四、活动成效和总结

本次学院“开学反诈第一课”活动成效显著,有效筑牢了学生校园安全防线。活动通过案例讲解、情景模拟及互动问答等形式,覆盖全体学生,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反诈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打破了“诈骗离自己很远”的侥幸心理,使学生对电信网络诈骗的常见类型、作案手法及防范技巧的熟知,切实增强了学生的风险识别能力与自我保护意识,为营造平安和谐的校园环境奠定了坚实基础。未来,生命科学学院也将持续通过丰富多样的形式,常态化开展防诈反诈教育,为广大学生的校园生活筑牢安全屏障。

生命科学学院

2025年9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