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东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贯彻落实学校第三次党代会精神,弘扬“严谨精益卓越”鲁大质量文化,构建“12666”思政工作体系,打造全环境立德树人新高地。“12666”思政工作体系,即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扣双卓越一流人才(卓越思想道德品质、卓越专业综合素养)培养,坚持“六个强化”,实现“六个提升”,“六度”打造学生乐学,教师乐教、乐研良好生态育人环境,努力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学院两名教授、硕士生导师当选全国人大代表,研究生党支部获批“全国高校样板党支部”和“山东省首批研究生样板支部”。学院先后获评山东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烟台市先进基层党组织。2020-2024连续五年获批学校党建工作先进单位和综合考核先进单位。党建经验先后入选“山东党建品牌榜”和“大众党建案例”。学院8700余名本科毕业生有4600余人考取硕士研究生,1000余人考取博士,涌现出国家杰青林强和梁振昌、国家千人专家孙士生、国家优青王万鹏、青年泰山学者刘成及省特级教师谷萍、李向红,齐鲁名校长张耘等众多优秀生物学科科研教育工作者,被社会各界誉为“鲁大生科现象”。
一、强化凝心铸魂,提升全环境立德树人高度
坚持学思践悟,把牢全环境育人“方向盘”。学院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从爱党爱国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品德养成、法治教育等方面入手,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全环境育人体系。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构建“固本培研”工作体系,打造“生态文明教育实境课堂”,打造“乐学、乐享、乐创”的综合素养提升项目,引导广大教师弘扬教育家精神,学思践悟凝共识、立德树人守初心。锻造党建+育人、专业+育人、实践+育人“三大引擎”,着力打通全环境育人存在的盲区、难点和堵点,让思政“大道理”有效解决学生成长的“小问题”,不断提升全环境育人的高度和效度。
二、强化学风建设,提升全环境立德树人厚度
加强学风建设,筑牢全环境育人“压舱石”。坚持以德润心,坚持关口前移。抓好新生入学教育,通过“家长大学堂”、“名师大讲堂”和“生涯大课堂”系列活动,培养新生学习兴趣,明确发展方向,挖掘内源动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被教育”为“求教育”。强化名师带动,坚持“让最优秀的人来培养优秀的人”,激发教师育人功能,发挥学风建设主导作用。加强氛围营造,擦亮“考研升学”金字招牌,安排研究生党员担任“学风导航员”、毕业班班主任助理,组建“毕业生党员”学风督查队,举办“研途送暖、温情护航”考研指导讲座,营造浓厚学习氛围。打造高素质、肯奉献、强能力、专家化班主任队伍,关心关爱学生成长成才,聚力抓考研就业。绿叶精神成为教师教书育人真实写照,马扎精神成为学风浓建设靓丽风景,“基因育德、绿叶育情、实践育技、合作育能”成为鲜明办学特色。多年来学院考研率一直保持在52%以上。2024年9月4日和9月18日《中国教育报》先后以《创新“双卓越”模式 培养新时代卓越人才——鲁东大学生物科学与工程类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践(一)》《校地协同创新 为专业群发展注入动能——鲁东大学生物科学与工程类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践(二)》为题对学校“双卓越”人才培养经验连载报导。
三、强化头雁效应,提升全环境立德树人力度
发挥典型示范, 牵牢思政育人“牛鼻子”。学院充分发挥学院两名全国人大代表的示范引领作用和全国样板党支部辐射带动作用,以点带面促进各支部、各科室、各系争先创优、齐头并进。开展理论联学、人才联育、科研联攻等,打造党建思政业务融合新格局。生物学方向党小组打造“习语进课堂”品牌,将党的创新理论融入思政教育工作模式,构建“固本培研”工作体系,培养高素质的生物科学人才。生态学党小组融合生态专业特色,打造“生态文明教育实境课堂”,聘请生态专业老教授、老专家等担任德政导师,“讲述我们不能忘却的红色故事”;生物与医药方向党小组围绕新工科人才培养要求,打造“乐学、乐享、乐创”的综合素养提升项目,引导学生胸怀“国之大者”,服务国家之需。选拔5名86后和90后博士进入优秀干部队伍。实施“双带头人”“先进示范岗”“名师工作室”“身边的榜样”培育工程,构建青年教师、双师教师、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四级成长体系”,多途径提升教学、实践、科研、服务能力。突出思想立德,开展“优师论坛”“名师沙龙”主题活动,强化法纪教育。突出作风正德,坚持师德师风考核“一票否决”制。 突出师德典型,持续开展优秀教师选树宣传,构建和完善荣誉表彰和文化浸润体系。强化激励机制,把育人成效作为教师年度考核、岗位晋升的重要内容,着力培养为学、为事、为人“大先生”。
四、强化阵地建设,提升全环境立德树人锐度
加强思想阵地建设,筑牢全环境育人“强堡垒”。坚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充分运用新媒体新技术,建设线上线下立体化育人阵地,建立“生科先锋”微信公众号,搭建“掌心党建”平台,创办“微直播”“微足迹”“微话题”,打造和延伸具有“生科气质”和“生科特色”的党建思想文化阵地,着力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实践育人全过程。每年开展行走的“思政课”,以“黄河韵·延安情”“爱心与青春齐飞”“寻访中国精神”等主题实践活动,将时代背景、国家战略、社会需求与学生个人兴趣、专业特色、职业规划紧密结合,引导学生增进将个人梦融入中国梦的使命自觉。通过“青年大学习”、“青马班”课堂、“三微一端”、宣传影视、宣传条屏等形式,引领学生不断从党的创新理论精神富矿中汲取营养,增强思想认同、行动追随和情感依归,培养社会责任感,厚植家国情怀。组织开展“青春心向党”“义”满生科等系列主题特色活动,坚定理想信念,提升道德修养。开展“优秀笔记评选”“书中淘宝”“深化主题教育 助力青年成长”考研交流会等活动,培养学生诚实守信有担当和互帮互助互学良好行为。学院“萤火虫”志愿服务组织自2005年成立以来,践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志愿服务精神,深入新疆、四川、贵州、云南、山东等10个省份、186个社区(村庄)开展乡村振兴、普法有我、保护黄河、支教送教等志愿活动共计268次,直接受益群众3600余人。2020年、2022年被评为山东省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优秀团队。2023年评为山东省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优秀服务基层实践项目。团队先后有5名教师被评为山东省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优秀指导教师。
五、强化文化赋能,提升全环境立德树人热度
加强文化建设,谱写思政育人“协同曲”。强化文化沁润,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在全环境育人实践探索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鲁大红色文化和学院特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融入课堂教学、融入校园环境、融入社会实践,以“浸润式”文化育人引导大学生不断增强文化自信。打造“生命从这里绽放”“梦想由这里启航”景观文化,展现学院的文化传承和育人价值。建设涵盖40届毕业生、10800余张照片的校友墙,点亮引领学生学习成才的航标和灯塔。楼宇内“暖气片上的思政”、“咖啡思政”成为思政工作润物无声的最好注脚。隆重举办40年院庆,组织200余名杰出校友回母校,畅叙友情畅谈发展。组织开展向荣退教师颁发纪念证书活动,增强教师荣誉感和归属感,营造尊师重教的校园氛围。抓好“双报到”机制建设,坚持“发挥特长、按需服务”,形成“工作学习在学院、活动在社区、奉献双岗位”的良好局面。大力倡导“四下基层”优良传统,深入推进“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五式”打造“一站式”学生社区育人新范式,获批教育部高校思政创新发展中心研究课题立项。落实新时代“枫桥经验”,坚持“师生至上、生命至上”理念,打造新时代平安校园建设生科新“枫”景,形成“格物致和 德植生科”院风,构建了惠风和畅、润物无声的良好育人生态。
六、强化数智赋能,提升全环境育人精度
加强数智教育,打造全环境育人“助推器”。学院积极应对智能化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努力探索人工智能赋能全环境育人的实践路径。一是强化思想价值引领。加强专业教师智能化素养培养,强化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育人导向,在课堂教学、环境建设、资源投入、评价体系等方面真正落实以人为本理念;把握各类数字培训、教育研修、理论考察等契机,以正确的数智化育人意识和数字育人能力推动全环境育人实践,提升智慧思政的教学实效。二是推动数字理念革新与实践创新。深化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聚力推进数智时代人才培养创新的生科实践。传统专业嫁接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等现代新技术,助力传统专业改造升级。重新架构人工智能课程体系,开设《人工智能通识课》 《Python 程序设计》《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综合实践》等数智基础课程;增设《人工智能与生物信息学》《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等专业融合课程;面向未来建设专业群知识图谱,从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培养模式等全流程、全链条开展实践,推动AI赋能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三是强调个性学习,构建智能化成长环境。以“AI点亮智慧课程,引领教育革新”为主题,面向全体教师在线开展“AI赋能教育教学成果巡讲”公益直播培训和数智赋能专业课程创新改革研讨会,共同探索人工智能环境下的新型教育教学改革模式与技术发展路径;向全体本科学生推出AI教学平台,整合超星平台数万余个学习资源,实现导航式学习、学习资源检索、在线测验、AI智能问答等功能,建设具有专业特色的智慧学习平台。
(鲁东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王全文 张爽 来源:大众新闻https://m.dzplus.dzng.com/share/general/0/NEWS2176350IAWSZKHHTLCVE?timeStr=1740807660290)